蘇軾《定風波》賞析

內(nèi)容摘要:蘇軾是宋代著名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無論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難,都能夠樂觀面對。所以盡管其一生宦海浮沉,但始終表現(xiàn)出曠達、豪放的性格。而這一性格特點在他的散文、詩、詞中都有相應的表現(xiàn)。本文通過賞析其著名的詞作《定風波》來了解蘇軾的人格特點。

關鍵詞:蘇軾;定風波;人格特點;有差別境;無差別定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蘇軾于嘉佑二午(1057)中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WWw.niubB.Net)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我們知道,人生之路從來就不是平坦的,總是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不經(jīng)幾番風雨,便難徹悟。東坡一生多遭困頓躓踣,仕途幾經(jīng)沉浮,貶謫生涯居然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而對蘇軾打擊最大的大概就是“烏臺詩案”了。1079年,正直的蘇軾因為寫詩批評新法的弊端而被逮捕,并被下獄,被關押數(shù)月之久,這就是“烏臺詩案”。政敵們欲置蘇軾于死地,賴多方營救,蘇軾才得以免罪。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雖然出獄,但被貶黃州。在被貶謫黃州期間,蘇軾的思想是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剛被貶謫時,詞人尚在嘆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非常希望能“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臨江仙》)。可見,當時東坡的心里,有的是對仕途的失望,對未來的迷惘,對人生的無奈。其悲觀的情緒充盈于詞句之中,直至發(fā)出“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西江月》)的喟嘆。但畢竟蘇軾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無論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難,都能夠樂觀面對。所以盡管其一生宦海浮沉,但始終表現(xiàn)出曠達、豪放的性格。被貶黃州期間也是如此,三年的謫居生活,長官同僚的厚待,鄉(xiāng)野村夫的尊愛,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顆孤獨受傷的心。漸漸地,東坡的心從剛被貶謫的絕望中緩和過來,重新開始變得樂觀。當然不是那種膚淺的樂觀,而是經(jīng)歷了人生波折后的樂觀。而這一在他當時所作的散文、詩、詞中都有相應的表現(xiàn),比如下面這首作膾炙人口的《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全詞是緊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主旨展開描寫、抒情的。“穿林打葉”的雨聲說明風急雨驟,但詞人的態(tài)度卻那么從容不迫,瀟灑自得,且吟且嘯,徐步向前?!爸裾让⑿北砻髁怂b的輕便與簡陋,更重要的還在于他那種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認為竹杖芒鞋還輕快勝于騎馬,可見他對風雨的無所畏懼。我們知道,竹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農(nóng)夫所用之物,如今都出現(xiàn)在詞人身上,客觀上也說明了詞人早已混跡平民之中,穿著行為與百姓無二;主觀上也向我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我更愛這竹杖芒鞋,它們比皂靴寶馬更輕便、更好。僅一個“輕”字,便刻畫出東坡那滿身、滿心的輕松來?!罢l怕?”的反詰正是建立在他面對風雨的態(tài)度之上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則進一步寫出了他的任達與倔強,并將自然界的風雨與人生道路上的風雨聯(lián)系起來。其中的“一蓑煙雨”既表明詞人愿將自己比作農(nóng)人,同時又暗示他一生頂笠披蓑都出沒于政治風雨之中。詞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為何“余獨不覺”呢?東坡正是在感受這風雨,借這風雨來沖刷心中的塊壘。這里似乎在表達,政治上的大風大雨都挺過來了,這自然界中的小風小雨又算得了什么,更何況還有“山頭斜照”在前方相迎呢。因此此時東坡的心態(tài)已與剛貶謫時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嘆,多了一份豁達、平和。可見,在這首《定風波》里,“一蓑煙雨”象征著社會生活尤其是仕途中的風風雨雨,作者對于它們都淡然視之,風雨不驚。

在這首《定風波》的下闋,作者轉(zhuǎn)入寫雨后的景色與感受。早春三月,寒風料峭,經(jīng)歷過急風驟雨的洗禮之后,人變得更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卻又迎來了山頭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人生與仕途中的歷程又何嘗不是這樣?雨霽后是天晴,微冷后是太陽的笑臉。正是在這種景色與心情的轉(zhuǎn)換之中,詞人回想起剛才所經(jīng)歷的風雨蕭瑟,只是淡然一笑,“也無風雨也無晴(情)”正表明了他那種隨緣自得的寧靜心境和曠達的胸襟。
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曾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就是如此?!澳牎眱勺峙^而來,便將那些風風雨雨全部拋在一邊?!昂畏痢薄靶煨小倍~似在勸別人,實際是在勸自己:這樣的小風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讓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樣的襟懷,不一樣的感受?。〔皇墙?jīng)歷大風大雨,焉能如此?“誰怕?”以反問句出之,干脆利落,擲地有聲。什么樣地苦都吃過了,還怕什么?“微冷”一詞則準確地傳達出詞人此時地感受——這些風雨是輕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賞。最后,全篇的情感都歸結(jié)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上。這一句是眾口流傳的佳句,詞人巧用雙關,以“晴”諧音“情”,巧妙地將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結(jié)合起來,了無痕跡。而“無”字在一句之內(nèi)地重復使用,不僅音韻鏗鏘,更是將詞人那種無牽無掛,無欲無求,沖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來。虛詞和動詞的巧妙結(jié)合使用,有效地傳達出詞人內(nèi)心地平靜與沖淡。人生必須有堅定的信念與堅韌的意志,要相信驟雨急風后定會有山頭斜照迎。尤其在處于人生逆境之中時,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態(tài)度。當然,“也無風雨也無晴”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滅有無、超然得失、不牽憂樂,不著于懷的處世思想,但正是在這種思想和任運自在的人生態(tài)度的支撐下,蘇軾才安然地度過黃州時期的貶謫生涯。也正是由于達觀、豪放與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使得蘇軾的詞能經(jīng)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現(xiàn)實之困境,從更高更遠以及更主動的層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義,讓晦暗的生命變得一片澄明。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