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話題:貞孝公主墓,家庭教育
[摘 要]渤海國作為崛起于東北的地方民族政權,通過不斷的向唐朝學習,迅速由奴隸制末期發(fā)展至封建社會,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并且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教育制度,渤海國的女子教育作為渤海國教育體制的一部分,不僅為本國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而且對后世遼金女子教育有著重大影響。
[關鍵詞]貞惠;貞孝;墓志;女子教育
前言
建國前的渤海人曾經(jīng)十分落后。有史籍記載其“無文墨,以言語為約”(1),“無屋宇,并依山水掘地為穴,架木于上,以土搜之,狀如中國之壕墓,相聚而居。夏則出隨水草,冬則人處穴中”(2);“婦人服布,男子衣豬狗皮,俗以溺洗手面,于諸夷最為不潔”(3);“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襯土,無棺斂之具”(4)。但是,渤海族卻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渤海建國后不久,渤海第一代王大柞榮就曾多次向唐朝遣使學習先進的統(tǒng)治制度。文王大欽茂即位后,更是積極地“遣使求寫《唐禮》及《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5)等,全面引進儒家經(jīng)典,學習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思想與文化。
貞惠、貞孝公主分別是唐代渤海國王大欽茂的二女兒和四女兒,兩位公主的墓和墓志是考古界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尤其是兩塊墓碑是現(xiàn)今唯一發(fā)現(xiàn)的渤海石刻文字,是研究唐代渤海國歷史的重要考古資料。貞惠、貞孝兩公主墓志是典型的駢體文,墓志對仗工整,用典貼切,辭藻華麗,文字簡練,與中原地區(qū)漢文學的共同點很多,反映出渤海文學同中原地區(qū)漢文學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情況。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墓志作者有著較高的中原文學造詣,進而推斷出當時渤海國唐化程度已經(jīng)很高。該墓志通篇宣講了儒家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再加上對兩位公主生平事跡的記載使其成為了研究唐代渤海國女子教育的重要資料之一,通過把這篇墓志和唐朝的女子教育的一些資料結(jié)合、對比研究,可以了解唐代渤海國的女子教育形式,教育內(nèi)容等相關問題。
一、渤海國女子教育的形式
渤海國雖然向唐朝學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但無論是中央、地方官學,還是私學都只對男性開放,尚未形成對于婦女的公共教育形式。除宮廷、寺觀等特殊地方外,社會上還未出現(xiàn)“女學”、“女塾”等公共教育場所。從目前所見文獻記載看,民間無論貴族仕宦還是庶民百姓人家,婦女教育基本上都是通過家庭教育形式實施的。家庭教育中,除少數(shù)皇室貴族人家有延師教習者外,大多是由父母等家中長輩執(zhí)教。
(一)宮廷皇族的女子教育
皇室女性的教育對象主要包括皇后、妃嬪、公主等地位高貴的婦女?;屎?、嬪妃一向被視為遵循婦禮的典范,她們大多出身于名門世家,因此她們中的很多人入宮之前就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zhì)和良好的婦德修養(yǎng)。公主作為宮廷女性的重要成員之一,同宮廷其他婦女一樣,總體上來說都受到過較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教育。她們雖然不能同太子諸王一樣常置有侍讀官,但是宮中會有通曉詩文、德才兼?zhèn)涞摹芭畮煛弊鳛楣鱾兊睦蠋?,教以婦德及才藝。
在貞惠公主墓志中有這樣一句:“早受女師之教,克比思齊,每慕曹家之風,敦詩悅禮。”(6)首先“早受女師之教”顯然是指公主幼年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接受教育,而“女師”則有可能有兩種含義,一是教育女子的老師,再就是(wwW.NIUBB.NET]女老師,無論“女師”的含義是二者中的哪一個,都表明了渤海國的宮廷女子教育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范和制度。而下一句中的“曹家”是指東漢著名女性班昭,班昭常出入宮廷,擔任皇后和妃嬪們的教師,“帝數(shù)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7),因為她的丈夫曹世叔的緣故,她從夫姓,被稱為曹大家。墓志中通過引用“曹大家”不僅表明公主對集博學和婦德于一身的班昭的向往和敬慕,同時也說明了像班昭這樣博學多才,又有節(jié)行法度的女性成為了當時女性的學習典范。
同時期的唐朝宮廷女教制度比較系統(tǒng)和完善,初唐時期宮中即設有內(nèi)文學館:“宮教博士二人,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初,內(nèi)文學館隸中書省,以儒學者一人為學士,掌教宮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曰習藝館,又改曰萬林內(nèi)教坊,尋復舊。”這些教育機構負責著后宮內(nèi)人的教育。另外宮中還有專門的女學士在負責后宮傳授文化,如宋若昭“自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為之致敬。”(8)渤海國大行唐化政策,在教育方面也全面仿照唐朝制度,渤海國在上京創(chuàng)建了中央教育機構胄子監(jiān),在地方置博士、助教執(zhí)掌學政負責地方、各類學校的儒學教育。由此可見渤海國在女子教育方面肯定也會學習唐朝制度,只不過不可能像唐朝一樣完備,但從貞惠、貞孝公主墓志當中的內(nèi)容看,渤海國對于宮廷女子教育還是非常重視的。
(二)普通家庭的女子教育
渤海國雖然是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在其政權下不僅生活著??人,還有漢人、高麗人等諸多民族,雖然在建國初期??人并不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但和他們一起生活著的漢人和高麗人卻是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因此??人必然在文化上受到他們的影響和熏陶,自然而然的漢人和高麗人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會被??人效仿和學習。此外,??作為少數(shù)民族還保留有一些母權社會的遺風,女子本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利于她們接受教育。
古代教育本身有很強的階級性,而女子由于社會角色的原因,她們根本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權力和機會,只能接受不成體系的家庭教育。這里的普通家庭實際要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與皇族相比而顯得普通的達官權貴家庭,第二種則是真正的普通下層民眾家庭。達官權貴家庭一般生活富足,有能力為自己的女兒邀請到專門的教師教授學業(yè),而下層民眾家庭則大都由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對女兒進行教育。
二、渤海國女子教育的內(nèi)容
(一)道德與知識的教育
我國古代正統(tǒng)女教的內(nèi)容是圍繞著“四德”之教展開的,《周禮?天官?九嬪》載:“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彼裕訛閷W“正潔于內(nèi),志于四德”(9),渤海國效法唐朝,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婦女思想教育方面也一定是向唐朝看齊的,無論是貴族、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的下層民眾都對此十分重視。這一點在貞惠、貞孝公主的墓志中十分明顯。首先從兩位公主的謚號來看,貞惠、貞孝都是以封建道德標準作為行為規(guī)范封贈的。其次墓志中記錄了兩位公主的生平事跡,在她們的生活軌跡中,我們也能看到兩位公主對儒家封建道德實踐。例如,大欽茂的兩個女兒――貞惠公主和貞孝公主的丈夫均先于公主死去,而兩位公主卻被要求“學恭姜之信矢,銜祀婦之哀凄”,銜悲守志,終身不再嫁。盡管兩位公主內(nèi)心悲痛欲絕,但也只能是“出織室而灑淚,望空閨而結(jié)愁”,因為只有這樣,她們才能做到完全“六行孔備,三從是亮”。而“標同車之容儀,葉家人之永貞”則反映出公主通曉為婦之道,恭順事夫,讓家庭關系保持著歡樂和睦。最后,在墓志中將兩位公主和許多古代著名的“有德之婦”進行類比,用以贊揚兩位公主的“婦德昭昭”,如:班昭、其姜杞婦等。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