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專題期末綜合復習題(形考答案)
第一編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與措施
一、填空
1
2
3
4.西周學校從設置上可分為國學和鄉(xiāng)學,從程度上可分為大學和小學。
567.漢代太學建立于公元前
8
9 .
10
11.國子學始建于
12.唐代國子學、太學、國門濱的區(qū)別是出身門弟之分。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科舉前三各稱為“一甲”,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二、名詞解釋
1.六藝
是西周官學的基本教育內容,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有“大藝”、“小藝”之分。書、數(shù)是小藝,主要是小學課程,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漢代以后也把經(jīng)孔子整理并作為教材的《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藝”。
2.學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xiàn)為:禮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師不分。在這種體制下,學校教育被官府壟斷,民間無學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學宮
是戰(zhàn)國時齊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而得名。從性質上說,稷下學宮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條件和設施的私學聯(lián)合體。其辦學特色有四:不治而議、自由辯論、學無常師、管理規(guī)范。稷下學宮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考的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
4.六學二館:
唐代教育體系完備,在中央設立國子監(jiān),下轄“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六學之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都是儒學,書學、算學、律學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學校?!岸^”即崇文館和弘文館,是集收藏書籍、校理書籍和研究儒家經(jīng)典三位一體的場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寧四年,在太學實施三舍法。所謂“三舍法”,就是太學生員按等差分隸于外舍、內舍、上舍。生員依學業(yè)程度,定期考試,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實行強化了學校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學的學業(yè)與入士作官直接掛鉤,從而提高了學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強學校教學,并使學校課業(yè)與考試更加規(guī)范化。
6.監(jiān)生歷事:
明洪武五年,為滿足當時官吏不足的需要,創(chuàng)立監(jiān)生歷事之制。歷事即“歷練政事”,是實習官吏的制度。凡在監(jiān)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諸司實習吏事,并考察其勤惰。歷練3個月,進行考核,勤謹者送歷部備案待選,仍令繼
續(xù)歷事,遇到官缺,依次補用。
7.鴻都門學
鴻都門學創(chuàng)設于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它是中國最早的文藝專業(yè)學校。鴻都門學的學習內容是辭賦、尺牘、書法、繪畫等。學生全部由州郡薦舉或三公辟召而來,相當于察舉正式科目出身,入學享有俸祿,相當于正式吏員,而且他們的待遇高于太學生。西漢統(tǒng)治者興鴻都門學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隊伍作為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文藝專業(yè)學校,鴻都門學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8.文翁興學
西漢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養(yǎng)的方式,選拔一些人才送到長安進行培養(yǎng),而后返回蜀郡,興辦教育事業(yè)。中國古代教育史稱之為文翁興學。
9.學田
撥充學田是在物質條件上為地方學校的維持提供保障的一項措施。由朝廷撥給學田始于北宋乾興元年(1022),熙寧興學期間,朝廷又召令給各地州學撥充學田,學田即屬學校所有的田產(chǎn)。學田除由政府撥給,也有由地方官紳捐贈,或由學?;I款購置。
10.蘇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璦在蘇州、湖州執(zhí)教時所創(chuàng)立的一套完備的教學方法。胡璦以“明體達用”為宗旨,打破只讀儒家經(jīng)典的單一學習模式,實行分齋教學。經(jīng)義齋仍以學習儒經(jīng)為主,治事齋則分治民、講武、堰水、歷算等科目。學生治一事,兼一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主輔科兼修。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知識面寬,注重實用。
11.講會
“講會”是書院的重大教學研究活動,不僅有本院教師講學,也聘請社會名流或其他書院的學者到本院參講。書院的這種門戶開放風格,大大促進了學術交流和發(fā)展,也開闊了學生視野,深化了教學。
12.次相授業(yè)
是私學大師實行的一種逐次傳遞學業(yè)的方式,即先由教師教給先來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頭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傳、三傳乃至更多。次相授業(yè)使一個教師可以通過逐次相傳的方式教授眾多弟子。
13.“三、百、千”
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的簡稱?!叭?、百、千”是以識字為主的綜合性蒙養(yǎng)教材,這類教材以識字教學為主,同時傳授一些知識和道理。
1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選士制度,選官事宜主要由各級中正官主持。中正的職權是對本籍貫士人的“品”(家世)、“狀”(才德)予以評價,按三等九級定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級上報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級高低,授予相應的官位。
15.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規(guī)戒律:題目都出自“四書”或“五經(jīng)”的文字,是闡述經(jīng)文義理的作文;寫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須以圣人的口氣訓釋,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發(fā)揮;文體要求嚴格,文章開始部分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正文部分分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兩兩比偶,構成八股,最后以大結為全文的結束語。八股文是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內容發(fā)展到頂點的產(chǎn)物。
三、簡答題
1.我國的學校是怎樣產(chǎn)生的?最早的學校類型有哪些?-3
學校產(chǎn)生的最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人來學、有人來教;二是有的可學、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適合教學的載體和方式。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剩余產(chǎn)品積累增多,這樣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chǎn),去專門從事教和學。隨著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教育內容逐漸豐富,那些難以在生產(chǎn)過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務,必定要有專門的場所和機構來從事。特別是文字的產(chǎn)生,大大促進了經(jīng)驗和知識的積累,也改變了單純以口耳相傳和行為仿效的最初教學形式,學校教育的產(chǎn)生于是成為了必然。
我國最早的學校類型有兩種:第一種是“成均”,第二種是“庠”。
2.獨尊儒術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17
一是確立了教育為治國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經(jīng)學成為教育的主體內容。但是獨尊儒術也壓抑了其他學術的發(fā)展,
使教育內容單一化,不利于學術的多元發(fā)展和多種形式和規(guī)格的人才培養(yǎng)。
3.簡述北宋的三次興學。-22
北宋中葉,宋朝統(tǒng)治秩序已基本穩(wěn)定,于是先后有三次興學之舉。第一次興學,是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興學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縣立學;第二是振興太學;第三是改革科舉考試方法。第二次興學,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興學,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學,在太學實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強地方官學建設;第三是舉辦專門學校,以培養(yǎng)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第三次興學,是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是州縣普遍設學縣學亦置小學,在各地方學校也實行三舍法。第二是擴建太學。第三是以學校取代科舉取士。第四是興辦專門學校。
4.漢代太學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
①設五經(jīng)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統(tǒng)一的經(jīng)學教材。③經(jīng)學教學必須講究師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動或客串到其他學派,門戶之見極強。④建立定期的考試制度。初時一歲一試,通過者委以官職,東漢時改為兩年一考??荚嚨霓k法是策試,策試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職。不合格者繼續(xù)學習,下次再考。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
5.明清統(tǒng)治者對地方官學學生是怎樣加以籠絡和控制的?-64
明中葉后,只有府、州、縣學生員(俗稱秀才)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這就大大提升了學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學完全成為科舉的預備場所。統(tǒng)治者對地方官學生員嚴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國各地學校頒布禁例十二條,刻在臥碑上,其要點是嚴禁師生議論國是,干預地方政務。要求他們遵紀守法,尊師重道,潛心治學,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頒行了新臥碑,共七條,內容與明代大同小異??滴酢⒂赫龝r又頒布“圣諭”,也主要是告戒訓示讀書人的。這些舉措都著眼于從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識分子。
6.書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
第一,書院有固定的經(jīng)費來源和藏書設施。第二,書院有健全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第三,學生自治并參與書院的管理工作。第四,書院有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
7.簡述蒙學讀書教學的通常程序?-89
蒙學的讀書教學,往往是塾師先讀,學童跟讀,讀若干遍后,就由學童自己讀,塾師予以糾正。讀熟后就背誦,一定要達到熟練地背誦無誤,最終還要能默寫。每日學新課之前,又必須將前面所讀的書輪流背誦,稱“溫書”。學習告一階段時要進行階段復習,將所學的書全部理清,稱為“理書”。
8.科舉考試的內容有過哪些主要演變?-99-101-105
隋唐科舉??浦饕獮槊鹘?jīng)、進士兩科。明經(jīng)即通曉儒家經(jīng)典,考試過程為先貼經(jīng),然后問經(jīng)義,然后答時務策;進士科最初只試策、帖經(jīng),后還要加試雜文兩篇,即一詩一賦。
宋代科舉以進士為主,神宗時廢除帖經(jīng)、墨義、詩賦等傳統(tǒng)科目,改試經(jīng)義。經(jīng)義是論述儒經(jīng)某一內容含義的小論文。明清科舉的八股文就是從經(jīng)義演化而來的。
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為八股文,其正式稱謂是制義或制藝。八股文題目都出自“四書”或“五經(jīng)”的文字,寫作宗旨是“代圣賢立言”,是闡述經(jīng)文義理的作文。八股文是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內容發(fā)展到頂點的產(chǎn)物。
四、論述題
1.私學是怎樣興起的?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義?
答: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封建生產(chǎn)關系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貴族統(tǒng)治力量衰落,無暇顧及教育,官學教育因此衰弱。這在客觀上反映了“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已經(jīng)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由于對人才的需求強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淪落到社會下層,使私學的興起成為可能??鬃邮撬綄W創(chuàng)辦者中最杰出、最有影響的代表,是中國古代辦學的典范。 私學的興起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首先,它沖破了西周以來教育為官府壟斷的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其次,私學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從政治中分離出來,邁出了教育獨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學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促進了先秦時期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最后,私學的發(fā)展,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產(chǎn)生了重大變化。
總之,私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歷史性的大變革。
2.自漢代以后,學校體系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請予以概括。
答:漢代以后,學校體系逐漸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央國子學和太學并列,并先后創(chuàng)辦律學、醫(yī)學、書學等專門學校,地方上群國學校教育制度建立。
隋唐時期:在中央設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另有旁系,包括“二館”(崇文館、弘文館),醫(yī)學、崇玄學等,地方上分別設立有府學、州學、縣學、市學和鎮(zhèn)學等直系,各府州還有醫(yī)學和崇玄學等旁系。
宋元時期:中央官學以太學、國子學為核心,另有律、算、書、醫(yī)、畫、武等專門學校。地方官學有州(府軍監(jiān))學和縣學兩級。另外書院在北宋開始興起,南宋開始形成書院教育基本傳統(tǒng),元代官學分為國子學、蒙古國國子學/回回國子學及專業(yè)技術教育學校三種類型,書院出現(xiàn)官學化趨勢。
明清時期:中央官學有國子學、武學、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琉球官學和算學等。地方官學普遍設置,府、州、縣均設學校,鄉(xiāng)村還有社學、義學等。明后期書院復盛,清初書院被禁,后改為提倡,但已經(jīng)完全官學化。清末民初開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學制,逐漸形成健全的近代學校教育體系。
3.闡述書院的教學特點,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鑒?
答:宋代書院在教育及教學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具體內容如下:第一,書院的教育經(jīng)費來源多渠道;第二,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管理體制日趨完備;第三,書院的學術風氣活躍;第四,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 書院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意義:自書院產(chǎn)生以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在教育領域發(fā)揮積極作用,起到了彌補官學不足的作用,豐富和擴大了中國古代教育的內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4.論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分析其對當今教育有哪些借鑒之處。
答:科舉考試的弊端:它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乎儒學經(jīng)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最高權力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科舉考試制度中值得借鑒的地方:第一,通過考試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央統(tǒng)治。第二,科舉考試破處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第三,科舉考試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四,科舉考試以嚴格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編 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與措施
一、填空
1.西方傳教士在華舉辦的第一所學校是
21890
3
4.中國人辦的第一所近代技術學校是
5
6
7.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學生赴美國學習,此后共派出
8.系統(tǒng)闡述“中體西用”方針的著述,是張之洞于
9
10.
11. 國民政府鼓吹的“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忠孝會愛、信義和平。
12.
13.
14.
15
16.南開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張伯苓,廈門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陳嘉庚。
17
18
19.京師同文館于1867年增設天學、數(shù)數(shù)等科目,成為名副其實的近代學校。
20.清末民間舉辦實業(yè)教育成效最大的是張謇在江蘇南通的辦學活動。
21.1922制。
22.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于
23
24.太平天國群眾教育的普遍形式是講道理。
25
26.我國掃盲教育開始于
27.
28.黃埔軍校的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官學校。
29.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命名于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它的校訓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二、名詞解釋
1.京師同文館
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創(chuàng)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國語專門學校,隸屬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目的是培養(yǎng)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專業(yè)人才。1867年以后京師同文館陸續(xù)增設近代學科。1901年京師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成為大學堂的譯學館。
2.京師大學堂
1898年百日維新時,京師大學堂正式建立。這是清政府主辦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學校,它以高等教育為龍頭,附設中小學。建學目的就是要作為全國學堂的表率。京師大學堂最初還兼有統(tǒng)轄各省學堂的職責,是最高學府與教育管理機關合一的機構,為在全國確立近代新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辛亥革命后,改名為北京大學。
3.南洋公學
1897年,盛宣懷在上?;I辦南洋公學。先是設師范院一所,聘任梅溪書院主講張煥倫為總教習,這是中國有專門師范教育的開始。南洋公學是中國最早包含大、中、小學和師范學校的教育機構。民國時,改建為上海交通大學。
4.庚款興學
這是由列強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用于在中國興辦教育事業(yè),是西方列強調整對中國策略的一個重要手段。退還庚款的總倡導者是美國,隨后其他列強也退還部分賠款,以這筆資金建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庚款興學反映了列強在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視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響滲透的趨向。
5.民國元年教育方針
于1912年9月2日由教育部頒布實行,其內容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边@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觀念的體現(xiàn),已基本剔除封建遺毒。
6.學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規(guī),正式建立學部,作為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原國子監(jiān)歸并學部,教官一并裁撤。學部與政府各部并列,長官都稱尚書,左、右侍郎為副長官。學部下設總務、專門、普通、實業(yè)、會計五司。
7.設計教學法
是由杜威的學生克伯屈以“從做中學”的理論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立的。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計劃—實施—評價”。這種方法符合杜威“從做中學”的精神,學生在行動中求知,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困難,靠自己思考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法成為師范學校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
8.小先生制
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教學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會的教不會的,先學的教后學的,也即能者為師。
9.留法勤工儉學
1915年6月,在法國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創(chuàng)立了“勤工儉學會”。明確提出了以“勤于工作,儉于求學,以增加勞動者之知識為宗旨”。1916年春,中法兩國人士在巴黎成立“華法教育會”,同時設立“留法勤工儉學學會”進行宣傳,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國留學。勤工儉學活動不僅使留法的中國先進青年走上了共產(chǎn)主義道路,也對中國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0.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
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成立的培養(yǎng)農(nóng)運干部的學校。講習班采取短訓班的形式,從1924年到1926年,在廣州舉辦了六屆,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后,又在武漢辦了第七屆。講習所有課堂講授、學生自學、集體討論和調查研究等學習方式,共培養(yǎng)近1600名畢業(yè)生,為推動中國農(nóng)民運動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014電大專科《中國教育史專題》復習題(形考答案)78_學制
11.蘇維埃文化教育建設總方針
由毛澤東在1934年1月第二次蘇區(qū)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上提出,內容是:“在于以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lián)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p>
12.民辦公助
是革命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一種辦學形式。所謂“民辦公助”就是由群眾集資、出力自己辦學,主要是家長和學生通過勞動來解決資金和人力問題,也采用集資、提取結余、開學田、組織文教合作社等方式來籌集辦學資金,政府則給予方針上的指導、物質上的補助和師資上的支援。
三、簡答
⒈洋務派辦的新式學校有什么主要特點?-114
洋務派辦的新式學校打破了傳統(tǒng)儒學教育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人文學科的教學,培養(yǎng)出了中國自己的第一批專業(yè)技術人才、新型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但這類新式學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xiàn)在:(1)它在國家教育體制中尚無一席之地。這些新式學校都是申報朝廷批準后興辦的,當然不是私學,但卻是以個案處理,零星舉辦,缺乏基礎教育的根基,必然影響教育效益和質量。(2)教育范圍局限在外語和軍事兩個方面,其他學科多為這兩個方面的延伸。(3)從教學到管理,大權多被外國人把持,帶有半殖民地的強烈色彩。(4)仍保留著封建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舊學基礎的人才能入學,學校均有中國教習負責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學的教學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禮,講究禮制,都是舊官學的傳統(tǒng),新式教育其實僅僅表現(xiàn)在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方面。
⒉簡述科舉制的廢除及意義。-119-121-122
封建傳統(tǒng)教育運行的最大支撐機制就是科舉制度,當近代中國教育發(fā)生根本變革時,它與舊的科舉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清王朝統(tǒng)治危機下,靠八股科舉出身的舊式士大夫官僚缺乏應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學校雖然培養(yǎng)出一批有實學的人才,但由于學業(yè)不能與科舉接軌,就沒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也限制了新式學校的發(fā)展。所以,發(fā)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舉制度。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頒布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癸卯學制”,新學制的建立意味著舊的科舉制度已無存在的基礎,清政府于是決定從1906年起,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國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終被廢除。
科舉制度廢除,意味著封建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徹底崩潰,舊式學?;蛳?,或改制;而對新興的近代教育事業(yè)來說,則意味著消除了最大的障礙,各地紛紛開始興學。
⒊如何評價癸卵學制。-129-130
1904年1月由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是中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癸卯學制帶有明顯的封建教育的烙?。旱谝?,從學制看,延續(xù)時間過長,總計30年之久。第二,從課程設置看,傳統(tǒng)的中國經(jīng)學教育內容仍占很大比重。第三,從學校設置看,按地方行政級別規(guī)定辦學級別,套用了傳統(tǒng)的辦學體制。第四,從學校管理看,保留著舊教育的各項制度。第五,仍沒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盡管癸卯學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從性質上說,它畢竟屬于近代新學制的范疇,它具有完整的、上下銜接的學校體系,學習近代自然、社會和人文學科,規(guī)定統(tǒng)一的學習年限,實施班級授課制,編制了專門的教科書,這些都與封建傳統(tǒng)教育有本質的區(qū)別。癸卯學制的頒布結束了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教育體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⒋新文化運動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134-135
新文化運動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動,就是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白話文的推行不僅推動了文學革命,而且使口語和書面語一致,從而大大減輕了學習閱讀和寫作的負擔,為真正在民眾中普及教育創(chuàng)造了一個基本條件。1920年,教育部規(guī)定從一二年級開始使用白話文教材,到1922年,除語文課文中的文言文課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書停止使用。
推行國語也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重大成果。推廣全國通行的語言,不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規(guī)范性。
新文化運動還推動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確立。
⒌實施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動機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失敗的原因何在?-150
大學院和大學區(qū)的設置,旨在改變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為文簿案牘形式的缺陷,并加強學術研
究與教育行政的聯(lián)系。
實施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的主要措施:以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和教育機關,與此同時,把全國分為若干大學區(qū),每區(qū)設國立大學一所,大學校長兼管區(qū)內教育行政及學術事業(yè)。每區(qū)設評議會為審議機關,設研究院為學術機關,設高等教育處、普通教育處、擴充教育處,分掌各類教育行政。
大學院制實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廢止又恢復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行政管理與教育研究的運作畢竟有較大的區(qū)別,本想使行政機關學術化,反而使學術衙門化,結果與初衷相反。另外,這個體制是以中心大學為核心,容易忽視其他學校及其類別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諸多矛盾。
⒍1922年學制在高等教育領域有哪些創(chuàng)新?-162
1922年新學制取消了大學預科,從而使大學可以集中進行專業(yè)教學,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專業(yè)教學水平。
⒎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體制是如何構成的?其中為什么會有明確的主次之分?-229
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和革命戰(zhàn)爭的需要,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了一個完全新型的教育體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眾教育和兒童教育三個部分。這三類教育又有明確的主次之分,即在整個教育體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眾教育;干部教育中,對現(xiàn)職干部的培訓又重于對未來干部的培養(yǎng)。因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體現(xiàn)到革命和生產(chǎn)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領導和骨干,重要性更加顯著,尤其是現(xiàn)職干部的培訓,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重在實效上,強調立竿見影,這是當時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需要。
四、論述
1概述我國近代教育形成的主要歷程,你從中悟出哪些道理。
答: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嶺,實際上,也正是由于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各種巨變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就此開始,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當其沖。20世紀的最初10年,也是清王朝統(tǒng)治的最后10年,中國實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換,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但是,由于清政府堅持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致使新誕生的近代教育體制仍然體現(xiàn)了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還有生搬日本和西方國家教育的痕跡。這些局限性只有等到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才能有本質的改變。盡管如此,這期間的教育畢竟實現(xiàn)了從綿延兩千年的封建教育體制向近代教育體制的轉軌,在中國教育史上有劃時代的一頁。
2評述1922年學制的產(chǎn)生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答: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教育出現(xiàn)了新的局面,原有的學制體系越來越不靈活,改革勢在必行,此時留美學者歸國,實用主義教育影響大增,于是1922年學制產(chǎn)生,也稱壬戌學制。
學制的指導原則七項標準,即發(fā)揮平民精神教育,注意個性之發(fā)展,力圖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縮余地,以適應地方情形與需要;顧忌國民經(jīng)濟力;兼顧舊制,使改革易于著手。采用美國六三三分段標準六年小學,高初中各三年,大學四到六年,小學之下設幼稚園,大學之上設大學院,與中學平行有師范學校和職業(yè)教育。 1922年學制的頒布是新文化運動期間教育改革的綜合成果體現(xiàn)。徹底擺脫了封建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重視基礎、民眾教育,在培養(yǎng)各層次的人才,適應社會和個人需要方面是比較和諧的。還留有充分的靈活性。學制也存在學習外國教育體制而不適合中國當時國情的問題,但總框架較合理。
3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革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對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答:主要表現(xiàn):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2、調整系科結構;3、改革教學制度;4、改革管理體制,實行教授治校;5、提高學生的品德水平和活動能力。此外,在北大開女禁,為女子上高校開創(chuàng)了縣里。
對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1、重視圖書館建設,收集圖書,網(wǎng)羅各方面人才執(zhí)教;2、系科結構設計要合理;
3、采用選科制、學分制,教學和考試制度靈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靈活性;4、端正求學動機,重在砥礪德行,嚴格要求自己。
4闡述近代中小學教育課程變革的要點及其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答:1923年6月頒布《中小學課程標準綱要》綱要規(guī)定上課以分鐘計時。小學科:公民課、國語、手工、衛(wèi)生、社會科、音樂、體育等。中學實行選科制和學分制,設選修和必修兩類課,重視培養(yǎng)對社會有目的各類人才和使個人能有適合自己的充分發(fā)展。教法改革盛行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主張兒童主動學習,探究學習。1932年國民黨政府修訂小學課程標準,對目標做了解釋:1、發(fā)展兒童身心;2、培養(yǎng)民族意識;3、培養(yǎng)國民道德基礎,
培養(yǎng)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對當前基礎教育課改的啟示:1、課程設計要符合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教學要新穎活潑寓教于樂;3、發(fā)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能動性;4、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5、課程設計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5近代高等師范學校在獨立設置和納入普通高校之間是怎樣轉變的?對當前師范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答:近代新式學校的興辦,對教師無論在學科專業(yè)領域還是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方法方面都有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化的要求,需要接受專門培養(yǎng),隨著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引進,師范教育應運而生,最早的是南洋公學的師范院,后有京師大學堂的師范館,南通師范學堂等,中華民國成立后,從前的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為高等師范學校,從學制、學費、課程、招生情況等方法都作了規(guī)定。對當前師范教育改革的啟示:1、考慮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對人才的要求;2、改革一定要健全體制并嚴格執(zhí)行。
6.闡述鄉(xiāng)村教育運動興起的背景和主要實施情況,其中有哪些經(jīng)驗和措施值得借鑒?
答:1、鄉(xiāng)村教育運動是指中國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以農(nóng)村為基地開展的各種教育改革和實驗活動。①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中國的命運取決于農(nóng)村社會的發(fā)展,只有通過農(nóng)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終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②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學方式的影響;③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出現(xiàn)是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繼續(xù)和深化;④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出現(xiàn)也是中國農(nóng)村社會矛盾極端尖銳化的反映。
2、影響最大的當屬黃炎培的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在江蘇、浙江等地開展的農(nóng)村致用實驗,陶行知開展的生活教育實驗,以及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北定縣等地開展的平民教育實驗等。
7.革命根據(jù)地教育有哪些主要特色?你認為當今應當怎樣繼承發(fā)揚?
答: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有干部教育、群眾教育、兒童教育。
其特點:1、緊密為革命戰(zhàn)爭和階級斗爭服務;2、新型的教育體制;3、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的緊密結合;4、多種形式的辦學途徑;5、教學制度和方式的改革??傊?,革命根據(jù)地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革命教育,它的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性質,為革命戰(zhàn)爭和階級斗爭服務的目的,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新型教育體制,多種形式的辦學途徑,注重聯(lián)系實際,講究實效的學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是別具一格的。當今應繼承和發(fā)揚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特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第三編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理論
一、填空題
1。
2.
3.
4
5
6
7
8.法家關于教育的基本主張是化性起偽。
9.朱熹認為認知過程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10
11
12.古代關于學業(yè)與做官聯(lián)系的基本表述是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它是子夏刊出的。
13
14
15
16
17.孔子關于學、習結合的名言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18.
19.
20.王夫之強調教學是雙邊活動:“教者但能示以所進之善,而進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二、名詞解釋
1.“越名教而任自然”
這是魏晉玄學重要代表人物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越名教”就是否定和超越世俗的虛偽“名教”,“任自然”
就是回歸人性淳樸的自然狀態(tài)。嵇康運用玄學思想猛烈地批評儒家名教,開拓了教育理論的新領域。
2.《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由朱熹編輯,內容包括《大學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論語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明清統(tǒng)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jù)。
3.求放心
“求放心”是孟子對教育在個體發(fā)展中所起作用的表述。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謂“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喪失了的善端,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
4.“教、養(yǎng)、取、任”
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出的造就人才的四項綱領:“教”是培養(yǎng)人才?!梆B(yǎng)”是合理對待人才?!叭 笔沁x拔人才?!叭巍笔侨斡萌瞬?。
5.明人倫
這是孟子對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目的的概括?!懊魅藗悺本褪侵笇W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所謂“人倫”,具體內涵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稱為“五倫”,代表著五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規(guī)范?!懊魅藗悺背蔀楹笫勒y(tǒng)儒家恪守的教育目的論。
6.三綱五常
董仲舒把封建道德倫理概括為“三綱”“五常”,這成為封建道德教育的核心綱領?!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后者必須絕對服從于前者。“五?!奔慈省⒘x、禮、智、信。
7.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源于孔子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作了具體闡發(fā),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币饧捶彩窃谌穗H關系中出現(xiàn)問題,都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躬自省。
8.三綱領八條目
是《大學》這篇討論大學之道的教育論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標和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的途徑、步驟,朱熹將其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叭V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實現(xiàn)大學之道的三個目標?!鞍藯l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實現(xiàn)三個目標的八個步驟。
9.虛壹而靜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荀子特別重視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他提出學習應該做到“虛壹而靜”?!疤摗奔础安灰运巡睾λ鶎⑹堋?,也就是虛心不抱成見;“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也就是專心致志;“靜”即“不以夢劇亂知”,就是不能用沒有根據(jù)的胡思亂想或者情感的沖動來擾亂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維活動。
10.“豫、時、孫、摩”
我國古代教育名篇《學記》中所提出的四條教學原則?!霸ァ笔穷A防性原則,
“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皶r”是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皩O”是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澳Α笔菍W習觀摩原則,“相觀而善之謂摩”。
11.有教無類
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后,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對于教育對象,沒有身份貴賤的要求或地域的限制??鬃印坝薪虩o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術的格局,使教育活動擴展到了民間。
12.距師
這是東漢杰出思想家王充對師生關系的論述?!熬鄮煛笔侵笇W術探究上,要與師保持距離。學生不能完全附和老師,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三、簡答
⒈簡述顏之推關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觀點。p243
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撰寫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著作《顏氏家訓》,《顏氏家訓》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他反對父母對子女“無教而有愛”的溺愛,結果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嚴慈有度。
他高度重視早期教育,引用孔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話,強調要從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他指出兒童時的“精神專利”,易于學習特別是背誦經(jīng)典。他還強調要使子弟掌握一技之長,以為立身之本。
⒉道家和法家是怎樣從不同立場否定傳統(tǒng)教育的?p255-256
道家反對儒家的“有為”即提倡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教化的人為措施,為此,老子提出“絕學無憂”的主張。認為學習的效果是不斷增益,增益越多對人越有害;而修道的效果是不斷減損,即消除那些不良的知識、虛偽僵化的道德即各種追求名利的世俗欲望,達到清心寡欲,順其自然,也就是達到“無為”的境界,也就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了。這樣,道家實際上持教育有害論。
法家推崇法治,主張教育無用論,認為只有刑法可以使人棄惡從良,因此法家大力提倡“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⒊簡述《學記》中“大成”的階段性教育目標。p277
《學記》中有一個九年“大成”的教育方案。學生每年入學,每兩年為一個學習階段,有明確的目標:第一年考察“離經(jīng)辨志”,即能夠斷句分章的閱讀和明確學習志向。第三年考察“敬業(yè)樂群”,即學習態(tài)度認真和樂于群體活動。第五年考察“博習親師”,即學習的廣博度和對師長的親和度。第七年考察“論學取友”,即討論學問的分析能力和正確選擇學友,此時可謂“小成”。然后是融會貫通,鞏固深化,到第九年,達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不可逆轉)”,也就是“大成”。
⒋概述韓愈關于“先王之教”的基本內容。p288
韓愈所謂“先王之教”總的宗旨就是仁義道德:“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比柿x道德貫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具體體現(xiàn)在文字上是《詩》《書》《易》《春秋》;體現(xiàn)在治國方法上的是禮、樂、刑、政;體現(xiàn)在實施對象上的是士、農(nóng)、工、賈(商);體現(xiàn)在關系和地位上的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兄)弟、夫婦,另外還體現(xiàn)在服飾、居室、飲食等方面??偟膩碚f,就是有關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各種規(guī)范
⒌王夫之是怎樣論述“理”和“欲”的關系的?p303
王夫之反對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不承認有脫離人欲的天理,認為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在如何對待欲望的問題上,一方面,他不主張一概禁欲,認為正當、合理的欲求是應該予以滿足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人的“自愛之心”;另一方面,他也不贊成縱欲,認為應該對欲望加以引導,有所節(jié)制。要以儒家的推己及人之道來處理欲和理的關系,即所謂“推其私而私皆公,節(jié)其欲而欲皆理”。
⒍孔子關于啟發(fā)式教育有怎樣的論述?p320
孔子首次精辟地表述了啟發(fā)性原則,他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當學生有了想徹底搞清楚所學內容的迫切愿望時,教師予以指導、點撥,才是最有效的。同時應該使學生積極聯(lián)想。深化和擴充所學到的知識。在孔子看來,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是至關重要的。
⒎荀子是如何推崇教師的崇高地位和主導作用的?對為師提出了哪些條件?p335
荀子將“禮”視為治國之本,而教師的社會角色正是傳授和推行“禮”。他說:“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因此只有重視教育,尊重教師,才能有效地推行禮制,從而規(guī)范社會行為,使國家興盛。因此,荀子將教師的地位推崇到極高。教師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要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荀子主張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做到“師云而云”,不能有任何違背師說的言論。
荀子認為當教師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币饧此趯處煹幕疽蟆安┝暋敝猓痔岢隽怂膫€條件:一是人品有尊嚴,使人敬畏;二是年紀要大(五六十歲),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jīng)驗使人信服;三是善于表述,內容嚴整,不違背師道;四是能領會并闡發(fā)精微之理。
四、論述
1.比較孟子和荀子關于教育對人發(fā)展作用上的異同,并予以評論。
答: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提出“性惡論”。孟子認為人不同于禽獸,就因為人有善性,仁義禮智不是外加的
2014電大??啤吨袊逃穼n}》復習題(形考答案)78_學制
是固有的;荀子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本意是人為即偽,泛指后天一切人為的努力而使本性發(fā)生的變化。強調人不同于禽獸,是人格道格。這是二人的人性論不同的淵源。荀子和孟子高度強調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也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二者的目的相同,只是前提和實現(xiàn)過程不同,一個是復性,一個是化性。在成長方面,荀子則完全強調學習和教育的決定性作用。
2.闡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論。
答:朱熹的理學教育作用論: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因素構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疇,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本源,也是萬物運行的目的,氣是物質性的范疇,是構成萬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載體。體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封建的人倫就反映了天理的內容,明人倫就是體認天理,窮盡天理。自然萬物都含有一定的理,依靠人本能的心靈之知,通過接觸,體認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規(guī)則,這個認知過程叫“即物窮理”教育作用一是“教化之行,挽中人而進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墮于小人之涂?!苯逃饔枚鞘埂暗佬摹敝洹叭诵摹币簿褪且粋€“存天理,滅人欲”的過程,就是“復性”。
3.孔子是怎樣闡述關于教育與刑法的關系的?孟子、董仲舒和王充如何做進一步闡發(fā)?
答:從教育與刑法的關系來看,孔子認為只靠政令,刑律等強力手段,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而依靠道德禮教等深入人心的手段,效果就要好得多。孟子發(fā)揚了孔子德政重于邢政的思想,進行了更為具體的闡發(fā),好的行政管理不如好教育,用強勢不能使人心服,只有德化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孟子冠宇“仁政”的政治主張其根本是得民心。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強調道德教化的思想給予了理論化的論證,他認為教化和刑罰各自發(fā)揮不同功能,都是治國所需要的,但又不是對等的,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王充認為教育和刑法的關系:既肯定教育的勸勉為善的作用,也肯定刑法的禁防為惡德作用,二者不是輕重關系,而是先后關系或內外關系。王充的觀點更為全面地概括了統(tǒng)治者治國的兩類基本手段。
4.朱熹是如何論述小學與大學教育任務之分的?具體各有什么教育內容?
答:朱熹在總結古代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把學校教育明確劃分為大學與小學的兩個階段,并規(guī)定了大學、小學各自的入學年齡及教學內容。他在《大學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小學明其事,大學明其理。朱熹親自編寫《小學》一書,作為小學基本教材。大學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經(jīng)典,兼學史書、諸子文選等。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重新作了集注,寫了序言。他認為,《四書》是大學的基礎讀物,是探究圣賢之學得門戶,必須首先學懂《四書》,然后才能進一步學習《五經(jīng)》。朱熹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在元代以后,成為歷代封建官學的法定教材,也是科舉考試的共同必考內容。
5.比較孔子、孟子和荀子關于學與思的觀點的異同,王夫之是怎樣概括的?
答: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點,孔子主張學思并重,他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眱烧卟灰似珡U,已初步揭示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孟子把認識看作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學與思的關系上,他強調“思”的作用,“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避髯诱J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道德的過程,因此更側重于“學”,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
王夫之主張“學而知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思結合,不應該將二者對立起來。
6.分析和評價朱子讀書法。
答:朱子讀書法六條:1、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小及大,知識要積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讀書也要一本一本讀,首尾篇章順讀;2、熟讀精思。書必須熟讀精思;3、虛心涵泳。強調讀書必須虛心,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或隨意發(fā)揮;4、切記體察。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5、著緊用力。讀書好比撐上水船,治病之火,同時讀書又是一項細致工作,不能蠻干。6、居敬持志。讀書關鍵在學者的志向和良好心態(tài)。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鑒價值。由于朱熹主要指讀圣賢之書,而不是讀一般的書,圣賢之書句句是真理,讀書為了窮理,窮理為了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yǎng),掌握知識在其次,也不能質疑和問難。不重視書本和實踐結合,這是封建正統(tǒng)教育的弊病,遭到后人的批評。
7.綜述古代教育家關于因材施教的觀點,并加以比較和分析。
答:孔子用“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掌握學生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不同特點,對不同對象,或問同而答異,或問異而答同。《學記》主張“長善救先”,更是強調在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并對學生在學習上的各種特點做出更具體的分析,進一步深化了這一原則。漢代徐干提出“導人必因其性”,既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不能強其所難,勉其所不能。他認為教學要注意“使辭足以達其智慧之所至,事
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大禹善水,君子善導,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是以功無居而言無棄也”。宋代張載也很注意因材施教?!爸淙饲抑拢誓芙倘耸谷氲?,仲尼所以問同而答異以此”。他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全面的了解,知人、知德才能因材施教。明代王守仁主張教學應隨人的“分限所及”,也講因材施教,他以良醫(yī)治病必須對癥下藥為例,說明教育應因材施教的道理。以上可見,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視因材施教,他們的豐富經(jīng)驗和精辟論述對后代教益頗多。
8.韓愈在《師說》中是怎樣論述教師的作用、任務和擇師標準的?
答:唐代教育家韓愈以繼承和保衛(wèi)儒家道統(tǒng)為己任,十分重視教師問題。寫下了著名的《師說》?!稁熣f》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師衛(wèi)道”。它從師與道、道與業(yè)、師與生等各方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教師問題。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主要見解:1、關于教師的作用與地位。韓愈從“存師衛(wèi)道”的角度闡述了教師的獨特功能,他認為師是“傳道”的,儒家的道統(tǒng)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師來傳遞,傳道須有師。衛(wèi)道必須先尊師,師與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暗乐妫瑤熤妗?。2、關于教師的基本任務,韓愈作了經(jīng)典性地表述,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J為教師的三大任務為:傳遞儒家道統(tǒng),傳授古文六藝之業(yè),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與業(yè)過程中存在的困惑。3、關于教師的資格。韓愈認為教師的選擇,不應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與業(yè)來衡量,誰先有“道”,誰在術業(yè)上有專攻,誰就能成為教師。4、關于師與生的關系。韓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命題,含有“能者為師”和“教學相長”的意思,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總之,韓愈的《師說》在中國教育史上有系統(tǒng)、有創(chuàng)建地闡述了教師問題,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
第三編 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理論
一、填空
1.魏源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了《海國圖志》一書。
2.洪仁玕撰寫的著作是資政新篇。
3.張之洞撰寫的《書目答問》,是一部相當精辟的古典文獻閱讀的指引工具書。
4.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被視為推動維新變法的理論著作。
5.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是蔡元培,他后來又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學院院長。
6.楊賢江的代表作是《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
7.中國第一個公立幼稚師范學校是江西省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人是陳鶴琴。
8.明末清初西學引進的開拓者是利瑪竇,他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測量法義》。
9.早期“中西會通”說的代表人物是徐啟光、李之藻等人。
10.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論,集中體現(xiàn)在1866年京師同文館設天文算學館的爭論上。
11.馮桂芬主張:“以中國倫常各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p>
12.東方文化論者認為西方物質文明先進,而東方精神文明優(yōu)越。
13.最早主張殘疾人特殊教育的是洪仁軒,他提議設立跛盲聾啞院。
14.嚴復指出八股文應試教育的三大弊端是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
15.蔡元培主張教育的宗旨就是尚自然、展個性。
16.黃炎培在論述教育的本質時說:“凡教育,皆含職業(yè)之意味?!?/p>
17.魏源認為夷人之長技有三:戰(zhàn)艦、火器、養(yǎng)兵練兵之法。
18.康有為在萬木草堂教授,以孔學、佛學、宋明理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
19.“讀無字之書”是嚴復首先提出的,意思是躬行實踐。
20.“教學”的概念是陶行知率先提出的,它的意義是教學相長。
二、名詞解釋
1.萬木草堂
1891—1898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創(chuàng)辦萬木草堂,以培養(yǎng)具有革新思想和實用才干的人才。課程分為義理之學、考據(jù)之學、經(jīng)世之學和文字之學四類,以求“兼通中西學說”。 康有為在萬木草堂的教學,注重引西學以論證中學,既擴大了學生視野,也給予傳統(tǒng)學術以新的比較研究特色。
2.《天演論》
是嚴復翻譯英國人赫胥黎1891年出版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的譯著。《天演論》首次把進化論的思想傳播到中國,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的進化論觀點,喚起國人救亡圖存,從一個全新的理論角度凸顯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對整個中國知識界產(chǎn)生了震撼性的影響,激勵愛國志士奮發(fā)圖強,在歷史上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
3.“西學中源”說
這一文化觀念萌生于徐光啟、李之藻,首倡于熊明遇,經(jīng)康熙皇帝和梅文鼎祖孫二人的闡揚,成為士大夫中很
有影響的社會思潮?!拔鲗W中源”說最初是指西方的天文歷法、算學源于中國,進而認為西學都是從傳到西方的,后來在西方進一步發(fā)展,在中國反倒失傳了,那么現(xiàn)在再把它學回來,也是符合儒家“禮失而求于野”的方針的。
4.大職業(yè)教育主義
這是我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奠基者黃炎培在1925年所提出的教育觀念。就是說辦職業(yè)教育要“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大職業(yè)教育主義的提出是黃炎培職業(yè)教育思想的升華,揭示了局限于職教辦職教是辦不好的,必須參與到社會運動中去,必須與整個教育界和職業(yè)界溝通協(xié)調。
三、簡答
⒈簡述魏源“師夷長技”的主張及意義。p361-362
魏源在《海國圖志》序言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魏源指出當時“夷之長技”主要表現(xiàn)在戰(zhàn)艦、火器、養(yǎng)兵練兵之法三個方面。不僅如此,魏源還認為其他如民用工業(yè)、自然科學等也都在其列,主張仿效和學習西方的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軍事訓練方法等。
魏源要求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盡管只是學習西方某些“長技”,其目只是為了“制夷”,即抵御侵略而已,還沒有涉及中國自身的變革,但是“師夷”觀正是與傳統(tǒng)儒家規(guī)定只能“以夏變夷”的觀點相道理,因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提出師夷制夷、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主張,在教育領域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起到“創(chuàng)榛辟莽,前驅先路”的作用。
⒉簡述“全盤西化”論的基本觀點,并加以評價。p367
“全盤西化”論在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主張全盤仿效西方文明,認為徹底的全盤西洋化是中國文化的惟一出路。全盤西化論者特別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學,不同意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折中主義者的主張,在批判封建復古主義,傳播西方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全盤肯定西方文化和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立場則是片面的,也不可能辦得到。
⒊龔自珍和魏源強調改革的名言是什么?并略加解釋。p372
龔自珍指出:“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旗幟鮮明地提出改革的主張。并希望統(tǒng)治者能自行改革,以爭取主動,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時再行動。
魏源強調教育必須注重實用,做到“綜核名實”,必須革除“人心不寐”和“人才之虛”這兩大弊病。他反對泥古不化的傳統(tǒng)學風比龔自珍更堅決,甚至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勝?!庇终f:“小更革則小效,大更革則大效?!?/p>
⒋陳鶴琴“活教育”課程設置的原則和具體類別有哪些?p409-410
陳鶴琴“活教育”課程設置有兩條原則:一條是按國家教育部統(tǒng)一頒布的課程標準;另一條是根據(jù)當?shù)貎和c環(huán)境實際需要情況而靈活安排。
“活教育”課程有五類:即所謂“五指活動”:一是兒童健康教育(包括體育、衛(wèi)生等學科);二是兒童社會活動(包括史地、公民、常識等學科);三是兒童自然活動(包括動、植、礦、氣象、理化、算術等學科);四是兒童藝術活動(包括音樂、圖畫、工藝等學科);五是兒童文學活動(包括讀、作、寫、說等科)。追求的是讓自然、社會、兒童生活和學校教育內容形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
⒌陳鶴琴“活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p386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
陳鶴琴活教育的課程教材“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fā)點,讓學生直接對它們去學習。”
活教育的方法論就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⒍梁啟超關于造就“新民”的主張是什么?p392
梁啟超撰寫《新民說》,要求培養(yǎng)的新式國民,應具有“公德”“國家思想”“權利義務思想”以及“自由”“自治”“進步”“合群”“尚武”等品質。
⒎晏陽初是如何論述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的?p408
晏陽初針對中國農(nóng)村“愚、窮、弱、私”四大頑癥設計了“文藝、生計、衛(wèi)生、公民”四大教育來救治,即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yǎng)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攻窮,培養(yǎng)生產(chǎn)力;以衛(wèi)生教育攻弱,培養(yǎng)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
養(yǎng)團結力。使中國人特別是最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成為富有知識力、生產(chǎn)力、強健力與團結力的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新民。四大教育的推行有三大方式: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學校式教育,向一般群眾及有組織的農(nóng)民團體實施的社會式教育,對個家庭中不同地位成員用橫向聯(lián)系的辦法組織起來進行教育的家庭式教育。
四、論述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含義和實質是什么?試對它在教育領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張之洞所言中學,是 “《四書》、《五經(jīng)》、中國史事、政書、地圖”,即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之學、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等。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國情的主要體現(xiàn),是絕對不能放棄和削弱的。以此堅決反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推崇的民權和男女平等之說,由此可見,張之洞強調中學為體,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制度框架。張之洞所言西學,包括“西政”和“西藝”兩部分。以此反對維新派希望仿照資產(chǎn)階級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中學是本體,是基礎。西學只能在不觸犯中學所代表的封建專制及倫理綱常的前提下適當引進并發(fā)揮作用。張之洞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實質就是如此。中體西用得觀點既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適當變革,以解外憂內患的原則措施,因而得到清政府統(tǒng)治者當局及社會各界和思想界多數(shù)人的認同,稱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礎。
2.述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與傳統(tǒng)的舊教育相對立的,并且是針對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提出來的。生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實質,“社會即學?!笔瞧湔n堂,“教學做合一”是其實施的方法。這雖然有忽視系統(tǒng)理論知識傳授的不足,但從根本上講,生活教育理論是在反對封建的舊教育、探索中國教育發(fā)展出路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3.請述評蔡元培“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
答:1、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頓校風,整頓教師隊伍,廣招人才,改革管理體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學體制。3、論學與術。4、論教育獨立。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時間,要旨在于以資產(chǎn)階級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與民主、科學思想,在近代反對帝國主義文化教育侵略、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教育的斗爭中起了重大作用。如果說,康有為、梁啟超是19世紀末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教育的倡導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紀中國資本主義教育體制的締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從教育方針、學校教育制度到教學體制和措施,特別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許多積極和合理的因素。從他開始,并通過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國教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4.近代教育家是如何論述德、智、體、美等各育作用的?對當今教育又和啟發(fā)?
答:嚴復論述了體育、智育、德育三育并重的教育觀點。體育是國民素質的基礎,強調國家富強“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國民才智是國家“富強之源”,而“尚實”則是培養(yǎng)才智之本,是智育的目的。嚴復不僅看到科技落后,民眾愚弱是國家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原因,他指出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社會道德淪喪,人心渙散,無法形成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來抗侮圖強。所以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完全人格”,德、智、體、美這四育。軍國民教育即體育,目的是健民強國。實利主義教育即智育,學習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知識技能。所謂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指出: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治理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美育則是美感教育,就是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
嚴復和蔡元培對當今教育的啟發(fā):1、把體育放在各育之首;2、課程設置和內容選擇上給今天的教學指引方向;
3、重視德育,教書育人;4、四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5.近代中國教育家論教學原則和方法,是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的?
答:蔡元培強調教育必須“于兒童地位體驗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批判舊教育不問兒童“性質之動靜、資稟之銳鈍”都一個標準,一樣的要求,對于學生他提倡自動、自學、自己研究的方法, 從學生的不同特點出發(fā),因材施教。
陶行知針對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傳授為主,忽視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弊病,提出以教學法取代以往教授法的提法,反對注入式的“先生講,學生聽”,強調教為學服務,教的法子要根據(jù)于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必須怎樣教,學得快,教得快,學得多,教得多,學得慢,教得慢。
陳鶴琴的活教育是以兒童本位論為主導的,致力于讓兒童在活動中去發(fā)現(xiàn),去認知,去體驗,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掌握科學方法。但教師的引導是關鍵。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