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赤壁賦參賽課件一等獎

9.赤壁賦

【教學(xué)目標(biāo)】

1、繼續(xù)積累文言字詞,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體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學(xué)習(xí)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4、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xué)重點】

1、學(xué)習(xí)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3、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xué)課時】

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方式一:面對挫折和不幸,看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且基本失去人生自由的蘇軾是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挫折和不幸的?他游赤壁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呢?今天讓我們隨東坡居士游一番赤壁吧。──感悟自然,笑對人生。

方式二:老師給同學(xué)們講個笑話。某電視臺有位長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識競賽,她聲情并茂地朗讀了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然后問參賽者:“請問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參賽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蘇東坡?!边@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頓時愣了,遲疑了一會兒,她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只把姓答對了,名答錯了,答案應(yīng)該是蘇軾?!保ㄉΓ?/p>

(同學(xué)們笑了)說說你為什么笑?

方式三: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dāng)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所以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我們今天就來學(xué)習(xí)他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赤壁賦》。

方式四:引用贊譽

余秋雨先生說,到了黃州后的蘇軾是一個覺悟了的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蘇東坡突圍》的結(jié)尾寫道: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我們現(xiàn)在就來感受這一千古杰作的耀眼風(fēng)采。

方式五: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xué)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yōu)秀經(jīng)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jīng)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zhàn)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么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

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方式六:900多年前的一天,蘇軾從監(jiān)獄里走出來,被人押著,遠離親眷,帶著疲憊屈辱,帶著累累傷痕,來到了當(dāng)時偏僻、荒涼的黃州,來到了赤壁,展開了與赤壁的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赤壁,走進蘇軾的心靈世界,與蘇軾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

二、作者作品簡介

(一)作者資料

燈片顯示一

蘇軾:1037年~1101年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燈片顯示二:

(二)作品資料:關(guān)于“賦”

燈片顯示三:

賦,是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從先秦詩歌派生出來,到漢代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律,兼有散文與詩歌的性質(zhì)。其常采用主客問答的手法來展開描寫。

燈片顯示四:

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文體。它兼有詩歌和散文的特點,較多地吸收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本篇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

?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于漢初形成的一種文體;

? 三個階段:

? 漢 賦:講究詞采、對偶、韻律和鋪敘,常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有詩歌和散文

特點

? 唐后向駢文發(fā)展,稱為駢賦(律賦)、進一步散文化,稱為“文賦”、“散賦” ? 宋代,文賦盛行,即韻散結(jié)合,多以散文方法作賦,別具一格。

? 本文就是一篇文賦,是一篇記游散文。

? 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p>

三、朗誦課文

1、教師配樂朗誦

(要求聽準(zhǔn)字音,聽出節(jié)奏,找出文中押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過渡:學(xué)習(xí)文言文離不開背誦,“背”是一字不錯、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地把課文準(zhǔn)確地記住,“誦”則是把你的理解,用聲音表達出來。這節(jié)課我們爭取把學(xué)習(xí)的一二段課文給背誦下來,有信心嗎?)

四、學(xué)習(xí)并背誦課文第一段

(教師總體掌握:一寫夜游之樂 。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fēng)”、“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1、學(xué)生個別朗讀。

要求其他學(xué)生完成:進一步糾正字音,感受內(nèi)容要點。

朗讀點評:字音方面,朗讀節(jié)奏方面等。

2、全班齊讀,盡量記住一些語句。

3、重點文句的解讀

A:“誦”“歌”的詩文是《詩經(jīng)》里的《月出》?!蛾愶L(fēng)》是中國第一首歌唱月亮與愛情的詩歌,原詩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意思:月亮高高掛天上,可愛的女孩兒長得靚,身段子苗條氣質(zhì)好,追求不到我心里鬧。

4、內(nèi)容理解:

(1)概括內(nèi)容:描寫夜游赤壁的所見所聞。

(2)分層理解:

第一層:第一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guī)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第二層:第二、三句,為月出之前的情況,前句寫景,后句敘事。

第三層:第四、五、六、七句,為月出之后的情況,亦為先寫景后敘事。

5、情感把握:“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詞句最能直接傳達這種泛舟秋江的心情?

(目的:意境與感情的把握: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fēng)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附:內(nèi)容板書

美事:泛舟游赤壁,舉酒屬客,誦詩歌章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愉悅(樂)

美感:馮虛御風(fēng),遺世獨立

6、引導(dǎo)背誦。

第一問: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第二問:這時候,展示在主人蘇子和客人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第三問:此等良辰美景,豈能沒有賞心樂事來助興?蘇子與客做了什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第四問:蘇子朗誦著《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一章,把月亮喚出來了嗎?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第五問:月亮出來了,江上又換了一番怎樣的情景?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第六問:這時候,蘇子的感受如何?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7、學(xué)生齊背第一段。

評價:在背誦課文時,我們既要準(zhǔn)確的記住原文,還要從語速、語調(diào)、重音、停頓等四個方面來運用聲音表達自己對文字的理解。

(過渡:蘇子泛舟赤壁之下,當(dāng)空一輪皓月,足下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fēng)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美景實在賞心悅目,令人陶醉。太忘情了,以至于不再滿足歌唱現(xiàn)成的詩句,而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歌來。蘇子是怎樣描寫的呢?)

五、學(xué)習(xí)第二段。

(教師總體把握:二寫樂極悲來。先寫歌聲,后寫簫聲;歌中的“美人”喻君,表現(xiàn)作者希望為國出力;簫聲的怨、慕、泣、訴,抓住了簫聲“哀”的特點,末尾兩句夸張性比喻,寫出了簫聲攝人心魄的感染力。)

(一)朗讀:男生齊誦該段。

教師氣氛設(shè)想:

(二)文言字詞理解。按照學(xué)習(xí)第一段的方式,自學(xué)該段。

教師用燈片展示字詞檢測。

(三)深入賞析

可分兩層:⑴ 寫作者歌聲的歡樂,⑵ 寫客人簫聲悲戚。

作者“樂甚”,客人悲戚。

燈片顯示相關(guān)原文: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討論明確: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討論明確:

第一層(明顯的):悲從簫聲中來

客人吹簫,簫聲幽怨,幽聲生悲

(過渡暗示:哪有這樣不識時務(wù)的友人?。亢糜驯话l(fā)配黃州,好不容易調(diào)整過來,一同泛舟赤壁,正“樂甚”著呢,怎么就吹奏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簫來?)

第二層(隱含的):悲從蘇子的政治失意里來。

深入分析理解歌詞:“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

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月出皎兮

美人,即心上的漂亮人兒——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fēng)悵惘,思緒黯然——勞心悄兮

它表現(xiàn)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蘇子在歌詞中表現(xiàn)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夠了解、體會的,作為其相邀而來的客,正是讀懂了主人的心,按照蘇子內(nèi)心的感受“倚歌而和之”的。所以,洞簫之聲才會如此悲涼幽怨,凄切委婉?。?/p>

背景補充: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加以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在獄中一百多天,受審十余次,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dāng)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豐三年二月,蘇軾由開封到了黃岡,直到元豐七年四月才離開。《赤壁賦》就寫于元豐五年的七月,這是蘇軾政治上失意,行動上不自由,生活貧困,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隨著政治權(quán)利和行動自由的喪失,戴上了“思過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東坡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極其矛盾的思想斗爭。

深刻的變化,他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紛擾和虛無,他哀嘆人生如夢,愁緒難譴,他渴望從那唯一不變而又與世事無關(guān)的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脫。在黃州的四年,他過著清苦恬淡的生活,與和尚為友,同漁樵雜處置地耕田,種桑養(yǎng)牛。這時,他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在《前赤壁賦》里抒發(fā)了“吾生之須臾 ”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明確:轉(zhuǎn)折過渡,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解說:承上,即繼續(xù)描寫“泛舟”的歡快心情?!坝谑秋嬀茦飞酢薄c出“樂”字。是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加強突出“泛舟”的歡快心情,主要是為著帶出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歌詞從《月出》詩生發(fā)而來,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是作者在遭貶后,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不過“擊空明兮溯流光”一句已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

為蘇軾伴奏的客觸景生懷,有感于人生的短促。他按自己的感受吹簫,簫聲中有一種悲涼的調(diào)子,與氣氛很不協(xié)調(diào),引出蘇軾的驚訝,才有作者的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第

32赤壁賦參賽課件一等獎_赤壁賦

三段文字,啟下寫“悲”?!巴羞z響于悲風(fēng)?!保ㄊ闱椋?/p>

(四)背誦指導(dǎo)與檢測。

延續(xù)“樂”的心境,扣弦而歌→歌詞內(nèi)容→客人“倚歌而和之”,簫聲的描繪

六、練習(xí)鞏固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1.舉酒屬客 通“囑”,指勸人飲酒。 .

2.縱一葦之所如 聽任/往 ..

3.凌萬頃之茫然 越過 .

4.馮虛御風(fēng) 通“憑”,乘著/太空 ..

5.歌窈窕之章 名詞活用為動詞,唱 .

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

7.白露橫江 白茫茫的水氣。古今異義。今義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陽歷九月上..

旬。

8.徘徊于斗牛之間 星宿名稱,斗宿和牛宿。 一種游戲方式。 ..

9.凌萬頃之茫然 曠遠的樣子。 不知道的樣子。 ..

10.于是飲酒樂甚 在這時。 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

前一事引起的。

(二)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月出于東山之上 .

3.縱一葦之所如 .

4.凌萬頃之茫然 .

5.扣舷而歌之 .

6.誦明月之詩 .

7.倚歌而和之 .

(三)翻譯下面句子。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七、課堂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曠世才子蘇東坡在黃州的杰出創(chuàng)作之《前赤壁賦》,雖然還只學(xué)習(xí)了第一、二段,但是,作者描寫景物的精巧、敘述事件的精簡,抒發(fā)情感的精妙,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精彩的還在后面啊!讓我們一起期待著明天的精彩!

第二課時

學(xué)習(xí)內(nèi)容:

學(xué)習(xí)并理解第三、四段。

背誦第三段。

教學(xué)過程:

一、背誦檢測

分別檢測一、二段的背誦。

二、新課學(xué)習(xí)

導(dǎo)入:在蘇子看來,與客飲酒正在興頭,客卻忽起悲曲,似乎太不合拍,于是又有了下段的“正襟危坐而問客”的“主客問答”。且來聽聽“客”的解說。

三、學(xué)習(xí)第三段。

(一)朗讀

(二)翻譯,切實掌握關(guān)鍵字詞。

(三)探討下列問題,深入理解。

1.歸納本段主要內(nèi)容。

“客”對自己悲戚簫聲的解釋: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2.“客”是如何解說自己當(dāng)時“悲”的情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

A 眼前之景:夜游赤壁,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此地的歷史典故:三國,周郎,諸葛亮,曹操??啟人思考的有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孫劉聯(lián)盟的勝利??

B 心中所想:曹操?!胺狡淦魄G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結(jié)論: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呢?歷史人物的遭際使之感嘆人生的虛無。

C 對比黯然: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感慨:世如天地滄海,而自己如其中微小一粒。連那么偉大的人物都不能永久得到的事物,自己這樣微不足道的角色更加無能為力,從而產(chǎn)生“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的感慨,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結(jié)論:長江無窮,而自己卻生命短暫。想要獲得像長江一樣無窮的生命以有足夠的時間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完全不可能的。

生命渺小之悲;生命短暫之悲;功業(yè)未就之悲。

3.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jié)合在一起的?指導(dǎo)背誦.

(1)過渡:蘇子發(fā)問引出“客”的感慨。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2)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明月”之景、身之所在之處,賦過明月詩的赤壁“江水”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

使用的句型是:此非??之??乎?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

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再由景及人,描寫一代梟雄曹孟德在此的人生軌跡:南下之洶洶氣勢,個人之志在必得。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再由古人及今人。由古人的“而今安在哉”,引發(fā)悲戚之感。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了,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就悄然消失了!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5)最后回到現(xiàn)實,這游覽赤壁的人,這源遠流長的江,這這永無消減的月,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4.教師總結(jié):

三寫因悲生議。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chǎn)生:一是由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 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dǎo)之詞蓄勢。

四、學(xué)習(xí)第四段

(一)過渡:概括悲從何來:

通過第三段的學(xué)習(xí)和解讀,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客”吹出“嗚嗚然”的洞簫之聲,是有原因的,他心中的悲戚,從歷史人物中來,歷史人物的遭際使之感嘆人生的虛無;他的悲戚,從人生中來,與無窮無盡的長江和明月相比,人生太苦短了!

針對“客”的兩大“悲”,蘇軾又是怎樣勸慰的?

閱讀文章第四段,找出這兩段中蘇軾有所感悟的內(nèi)容。

(二)理解第四段

(教師總括:四寫悟理自解,通過借水與月論述“變”與“不變”的觀點,直接寬慰“客”的“羨長江之無窮”的人生悲嘆。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fā),通過對明月、江水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本來短暫 ;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現(xiàn)了一種曠達開朗的胸襟和生活態(tài)度。)

1.翻譯課文

2.探討理解

(1)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變?yōu)橄矏偂?/p>

(2)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第一問: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guān)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明確:可分為兩個層次:

變與不變

取與不?。?/p>

(提示:注意抓住“且夫”等關(guān)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第二問:從文中找出蘇軾關(guān)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水) (月)

變 不變:逝者如斯 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卒莫消長也

時刻在變(人) 無盡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第三問:比較客與蘇軾關(guān)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客:物——無窮不變 人——須臾變化(片面) (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全面) (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第四問:請學(xué)生從已學(xué)過的課文中,尋找事例來證明“變與不變”之理。

第五問: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不取 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一毫莫取

取 清風(fēng)明月(自然為人之所共適)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jié):蘇軾的悲情從哲學(xué)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總結(jié)板書,明確:

3.根據(jù)以上分析,背誦第四段。

第一層:從讓“客”產(chǎn)生悲戚情懷的事物設(shè)喻:

蘇子曰:“客亦知乎水與月乎?”

第二層:從“變”“不變”的角度闡述: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第三層:從“取”“不取”的角度闡述: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p>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取)

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yīng)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的幻想境界;而應(yīng)適應(yīng)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xué),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抹殺事物質(zhì)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dāng)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第三課時

一、朗讀課文1-4段,討論:文中的“悲”情從何而來?

討論明確:

從歌聲中來(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生命短暫)

二、指導(dǎo)背誦第四段。

三、新授

(一)學(xué)習(xí)第五段。

1.疏通字詞,歸納內(nèi)容。

2.討論:

(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終寫矛盾解決,主客皆大歡喜。但作者的這種超脫,卻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遣,在曠達的外表下,潛藏著作者的抑郁和悲傷。

本段感情色彩為“樂”,照應(yīng)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jié)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樣結(jié)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二)問題探究

1、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⑴ 結(jié)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guān)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fù)雜心情。

⑵ 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dǎo),學(xué)生誦讀體味。

2、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3.內(nèi)容小結(jié):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zhuǎn)移到關(guān)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

(三)藝術(shù)特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32赤壁賦參賽課件一等獎_赤壁賦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fēng)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美;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xué)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椋瑢懙镁泱w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深入探討:

1.蘇軾對赤壁情有獨鐘的原因是什么?

永恒的赤壁,永遠的蘇軾

赤壁的靈秀撫慰著蘇軾那顆傷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偉大的思想和靈魂。在靈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剎那,我們理解了蘇軾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蘇軾而留下千古華章,蘇軾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謝蘇軾給我們帶來的精神食糧。蘇軾若有知也應(yīng)感謝我們對他的理解。

蘇軾的詩文才氣貫天,蘇軾的思想博大精深,蘇軾的人格光芒萬丈。 蘇軾一生想著天

下,心系蒼生,讓他豪情萬丈;在失意時,寄情山水,灑脫飄逸;在悲觀時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寬慰自己,而變得豁達開朗。正是因為有了這三種思想,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赤壁也因蘇軾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麗,赤壁詩文也將和這個偉大的文學(xué)家一起流芳千古.

2.你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

同樣面對仕途的打擊,相較于蘇東坡而言:

屈 原 太傷悲

柳宗元 太憂郁

白居易 太傷感

柳 永 太纏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周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毛澤東

花與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

人活著要有長度、厚度、寬度和深度。長度是人的壽命,誰也無法決定長短;厚度是人的為人,要敦厚老實;寬度是人的肚量,要有廣闊的胸懷;深度是人的能量,即社會活動能量和精神的能量。──何慶魁

小結(jié):用周國平的話“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jīng)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傅 雷

啟示: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五、配樂,齊誦全文,感受文字美、思想美、情感美、胸懷美。

關(guān)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